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內蒙古方向明確、路子對頭、前景很好,大有作為、大有前途。
作為全國首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之一,托克托發電公司在綠色轉型新征程中,積極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部署要求,秉持綠色理念,踐行央企擔當,全力推進全國首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大唐蒙西托克托200萬千瓦風光項目加速優質落地,讓新能源“發得出、供得上、用得好”。9月25日,隨著羊群溝風場Y53號風機葉輪與機艙精準對接,標志著該項目64臺風機機組的吊裝全部完成,為項目全容量投產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把握機遇謀轉型
秋高氣爽、氣溫舒適,在和林風電項目現場,整齊排列的光伏支架和光伏發電板,宛如熠熠生輝的藍色海洋。從空中俯瞰,綠樹藍板交相輝映,一臺臺筆直高聳的白色風機,日夜不停地隨風而轉,繪出草原上一幅獨特的畫卷。
“塞上一場風,從春吹到冬。”這曾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縣當地人對家鄉氣候的調侃。大風從內蒙古高原呼嘯而來,年平均風速可達每秒3米至5米,使這里成為“風的搖籃”。如今,讓人頭疼的大風,卻成了發展大規模集中式風電的重要“底氣”。通過對前期資源的全面摸排,該公司最終確定了在“兩縣”內的四個風電場址和一個光伏場址上進行新能源開發。其中,和林羊群溝風電場海拔在1226米至1863米之間,風機輪翼中心高107米,葉片長91米,掃風面積相當于3個足球場大,總裝機重量達520.2噸,無論安裝高度還是安裝重量,吊裝難度均屬行業前列。同時,該風電場它的單機容量也再次實現了新的突破,葉片每旋轉一周可以發出“綠電”10.4度。
“路上耗時一個多月,這些零部件從運輸到安裝需要克服復雜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諸多考驗,再像搭積木一樣把風機一點點組裝起來,施工管理難度很大。”羊群溝風電場項目經理王敏神情嚴肅地說道。
“我們要在推進‘雙碳’工作中積極承擔央企責任,這也是大唐人的初心和使命。我的夢想就是讓火電廠變成‘綠電廠’,實現‘綠電’進京。”和林格爾新能源公司總經理魏東昇望著眼前的工地現場,滿眼希冀……
上光下養促增收
“我們建立牧光互補新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光伏新能源產業綠色低碳發展,又推進了生態畜牧業轉型升級。光伏電站的建設,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當地恢復生態環境,光伏板的鋪設在減小風對植被影響的同時,清洗面板的水還會下滲到草地里,加上光伏板本身的遮蔽性,水分蒸發量下降,空氣濕度增加,隨著草地含水量大增,遏制了草場荒漠化的擴大,實現了草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林格爾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趙瑞平介紹說。
在和林格爾光伏發電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支架和光伏板安裝,大家齊心協力將光伏組件小心翼翼地放置在已經調整好高度的支架上,隨后由技術人員用水平儀對光伏板的傾斜角度與整體平整度進行調整……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截至目前,該光伏項目已安裝完成光伏板13485片,占總裝機容量的53%,下一階段將對已完工的光伏單元進行調試和驗收。
如今曾經撂荒的山頭,變成了“生金”寶地。在不遠的將來,這里的“汩汩綠電”將輸送到千家萬戶。同時,該“牧光互補”項目還可容納10萬只羊在此散養,給當地的畜牧業帶來可觀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能。
優勢互補風光火
當前,以風能、光伏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迅速,可兩者都免不了“靠天吃飯”,一旦風力和光照條件不好,發電量就要打折扣,那么如何能彌補新能源發電這種波動性的缺陷呢?
“蒙西托克托200萬千瓦風光項目巧妙利用托克托發電公司現有送出通道的裕量空間及10臺煤電機組靈活性改造后的調峰能力,通過托克托發電公司既有的四回500千伏線路送至北京,在源頭上實現風光火優勢互補。”托克托發電公司設備部主任助理李盛說道。
如果說在今后電網里,火電廠是“削峰填谷”的壓艙石,那么綠色電力將是未來能源系統的“主力軍”。
“我們還需繼續開展混合電力系統聯合運行、電網安全穩定性研究、風光火一體化AGC調度、新型電力系統對新能源入網要求等科技創新與技術攻關,打造一套‘本質安全型、電網友好型、風光火打捆外送’項目。”談及未來發展,和林格爾工程設備部副主任王銳信心滿滿。
該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生產“綠電”41億千瓦時以上,節約標煤超過14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350萬噸,為國內率先開展存量火電送出通道利用率提升,探索新能源規模化、集中化、基地化開發走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