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鄉間小路上,才知道鄉村發展的方向;走入農家小院,才知道百姓需要的是什么。”袁寶文在說話間隙,手頭依舊忙碌翻閱著資料。2021年7月,他帶著寧夏分公司黨委“做好鄉村振興工作,展現大唐擔當”的囑托,開啟了扎根同原村的使命任務。
黨建領航聚合力?村民有了“主心骨”
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原村是典型的回漢雜居易地生態移民村,有戶籍人口788戶,2019年脫貧出列以來仍有456戶低保戶,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土地流轉、養殖及勞務輸出。如何做好融入融合,帶領大家走上致富路,讓剛來到同原村的袁寶文感覺到壓力。他深知“抓黨建、興文化、聚人心、促發展”是硬道理。
他緊緊圍繞強黨建目標,緊盯村支部建設,完善支部運作機制,健全“兩委”班子,幫村民理清發展思路。一方面通過積極吸納村中致富能手、復員退伍軍人、外出務工人員留村工作,培養了12名懂黨務、知政策、有技能的優秀人才,充實了村兩委后備干部隊伍。同時積極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在村里召開黨員大會,讓老黨員們為村發展出謀劃策。“老黨員們生活在這里,他們比我更清楚這兒的情況,要讓他們有主人翁意識,更好地參與到美麗鄉村建設中來。”這樣的做法讓村民們豎起了大拇指。如今,同原村黨建運作機制規范,村里的發展方向也更加明確,這讓當地的老百姓覺得他們有了“主心骨”。
特色產業興起來日子越過越紅火
駐村以來,袁寶文吃住在村、工作到戶,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做老百姓的知心人。他明白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扶貧階段種幾畝地、養幾頭牛的傳統產業模式難以支撐新階段增收致富的新目標,必須走質量增收、產業增收的新路子,新路子就要有新理念帶,經過反復調研,他將關注點聚焦到葡萄酒產業上,他得知紅寺堡是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的黃金產區,這里的葡萄酒屢獲國際大獎,銷量卻遲遲找不到突破口,走不出“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而同原村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村集體經濟所有的葡萄酒莊,他用心研究產品銷路,經過一番謀劃,同原村電商平臺應用而生,迅速成為拓展銷路的有利法寶,袁寶文搖身一變成了“帶貨主播”。“駐村干部一直努力幫我們拓寬產品銷路,前段時間在電子商務平臺上搞的第一書記直播帶貨和消費幫扶,就創造了8萬多元的收入。”村集體經濟所屬實業公司海小玉高興地說。
至此,袁寶文堅定壯大“出村入園”特色產業這條路徑,并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出發點,整合同原村勞動資源,成立勞務公司,招募了5名勞務經紀人,開展信息搜集、整理、分類、交流及咨詢各項工作,目前已形成了功能完善的勞務信息機構。同時,他搶抓眼前的利好機遇,積極協調推動寧夏匯川服裝廠、寧夏商投集團投資2000萬建立枸杞原漿加工廠在此落戶,從擴大產業入手,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讓產業更旺、家底更實,帶領大家走上了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
美麗鄉村結碩果扮靚鄉村新容顏
袁寶文還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推進“庭院經濟”建設,鼓勵幫助村民種植果蔬等農作物。“有的老百姓愛干凈,有的不講究,要讓村容村貌整潔美觀,關鍵要想辦法激勵大家,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機制,為此我們定期都組織大家進行評選。”袁寶文笑呵呵的說道。“每個月都打分,得分高的上紅榜有獎勵,得分低的拿黃牌被警告,我每天起床后都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今年我家被評上了“美麗庭院”村民秦玉萍高興的說道。這樣的舉措在美化村容村貌,創造經濟效益、增補村民的“錢袋子”的同時,改善了人居環境。如今,這里的家家戶戶庭院里都種滿了應季的瓜果蔬菜,各家各戶比學趕超,形成了美麗鄉村建設的良好氛圍。
袁寶文格外關注村文化建設。他認為對于同原村這樣的移民搬遷村,文化無疑是增加交流互助的法寶。經過一番謀劃,同原村子現在有了設施完善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民們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下一步我們還打算運用電教平臺,讓鄉親們感受音樂之美、舞蹈之樂,讓鄉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起來”。袁寶文興奮的說道。
當前,同原村發展勢頭強勁,昔日的搬遷移民村如今已經成為產業發展迅速、村莊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的模范帶頭村。“扎根鄉村,展現大唐擔當,是我的職責,環境好了、產業興了、鄉親富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日益提升,我心理就踏實了。”說話間,袁寶文拿起手中的檔案繼續入戶走訪。他希望能夠在駐村工作中,答好這份鄉村振興“答卷”,不負人民不負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