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至25日,中國大唐寧夏鄉村振興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在清華大學順利舉辦,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各地級市管理干部共40人參加學習。
此次培訓班名師薈萃,帶給大家一場場知識盛宴,是清華大學、中國大唐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三方聚力在跨領域人才培養方面強力探索的實踐成果,建立“理論教學+現場研學+交流研討”的立體模式,設置政策解讀、產業規劃、基層治理、數字農業等在內四個學習模塊,并邀請農業農村部、清華大學、北京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鄉村振興領域權威專家教授,重點講授《中國“三農”問題與鄉村產業振興——準確把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形勢與任務》《促進鄉村全面振興:中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農村產業集群及農業人才發展》《三產融合與發展土特產》《基于Deepseek的AI創意及辦公實例》《鄉村治理案例解析》《鄉村振興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典型做法及難點問題》等內容,并組織大家參觀清華大學校史館,細致了解百年學府的發展歷程、光輝成就和杰出人物,扎實開展現場教學,深入走訪北京市特色鄉村、探究科技創新企業。
“感謝大唐寧夏分公司的傾力相助,這份扎根寧夏、心系‘三農’的企業情懷,彰顯新時代的責任與擔當。”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林棟在開班儀式上說道。
“大唐寧夏分公司在鄉村振興領域,堅持‘三扶三真,五位一體’的幫扶體系,實施產業項目、消費幫扶、教育幫扶、技能培訓等舉措,派駐6名干部駐村幫扶,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270萬元,并在2024年助力紅寺堡區弘德村、同原村脫貧戶人均收入突破1.8萬元,兩村集體經濟收入分別達到254萬元和229萬元。”寧夏分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工會主席楊子江在開班儀式致辭時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既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正確領導的成果,也是全體幫扶干部辛勤付出的見證,更是大唐人“真心真情真金白銀”的生動實踐。
在北京市延慶區井莊鎮柳溝村,北京農學院教授、農業農村部休閑農業評審專家史亞軍帶領學員們實地走訪村史館、旱船博物館、鳳凰書院、“鄉村奧萊”商業街、高端民宿等參觀點,詳細了解村莊歷史沿革、文化傳承、產業發展以及商街運營管理、商戶入駐、商品銷售等情況,為打造具有特色的鄉村商業街區提供清晰思路。同時,憑借柳溝村聞名的“鳳凰城·火盆鍋·豆腐宴”的特色品牌,大家參觀豆腐工坊,深入了解豆腐的制作工藝,從選豆、泡豆、磨漿到點鹵、壓榨,每一道工序都體現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這次培訓既是一次思想破冰之旅,更是一次能力提升之行。”吳忠市同心縣農業農村局顧澤民表示,將深入剖析柳溝村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找準差距、明確方向,積極探索“設計+農業+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建立“閑置資源活化+多元主體聯動”的創新模式,將所學所悟轉化為推動“百千工程”落地見效的具體舉措,逐步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同心鄉村藝術品牌。
“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分子,我深刻感受到科技賦能的重要性。DeepSeek的應用不僅能提高咱為民服務的效率,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村民需求,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我要好好學習,爭取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處,讓咱縣的發展更上一層樓。”中衛市海原縣農業農村局干部羅舒溫表示,DeepSeek創新思維和實用技巧培訓為基層鄉村振興工作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在快手科技公司,學員們依托快手數字化資源與創新實踐,拓寬視野,通過參觀演播中心、直播間、快手園區及聆聽政務老師分享,聚焦快手在商業與三農領域數字化賦能經驗,提供新思路,推動寧夏鄉村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工作提質增效。“授課內容有啟發性,很解渴、很實用。”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法規處處長馬紅武表示,將通過線上學習、集中培訓、流量扶持、平臺賦能等培育環節,培養一批掌握短視頻和直播“新農技”,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和宣傳推廣鄉村發展的“農村青年主播”,通過“短視頻+直播”技術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產業振興和文化振興。
據了解,中國大唐寧夏鄉村振興管理人員能力提升培訓班由大唐寧夏分公司、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辦,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承辦,是中國大唐與清華大學再次共同攜手面向鄉村振興幫扶地的又一務實舉措,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清華大學在面向在職人員開啟人才培養方面的首次探索。自2023年以來,大唐寧夏分公司已開展鄉村振興干部能力提升專題培訓班3期,先后組織管理干部、村黨支部書記、駐村第一書記、致富帶頭人等140人參加培訓,為全力推動寧夏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貢獻“大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