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伴隨著YB17號風機葉輪旋轉,呼嘯而來的寒風被瞬間轉化為綠色電能,傳輸至千家萬戶。至此,河南清潔能源公司漯河潁北及潁北二期200MW風電項目正式實現并網發電,成為大唐人奮力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的又一個精彩寫照。
安全底線要守住
“項目采用166米高的風機是公司目前最高的,也是第一次用混塔結構,對我們是一次極大的挑戰。”該公司臨潁項目部經理王世光說。
該項目為內陸平原低風速高切變風電場,由漯河潁北6萬千瓦和潁北二期14萬千瓦兩個子項組成,共安裝風機39臺。項目首次采用166米混凝土塔筒,葉輪直徑191米,掃略面積達4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單臺風機年度發電量可滿足5000戶家庭年度用電。投產后,不論是經濟效益還是設備性能,都將達到區域前列。
“為了早日投產,目前項目12個工作面同時開工,300多人在現場作戰,安全底線一定要守住!”安全專工秦舒康、劉博策始終堅持嚴字當頭。項目部持續強化安全紅線管理,先后開展入場培訓1100余人次,下發考核單35份,開展“日施工作業風險防控,周事故隱患排查”聯合檢查26次,處理問題278項,開展月度安全文明施工評比10次,把安全責任落實到具體崗位,確保安全形勢可控在控。此外,該項目部還大力推動實施智慧化工地建設,在現場設置“安全文化長廊”、智慧門禁、智能安全帽等,以科技創新賦能項目安全穩定推進。
協調也是生產力
“這是咱公司今年最大的投產項目,不能因為協調不動干不成。”“對,絕不能拖項目后腿,協調也是生產力!”協調專責魯雄璞、鄧恩源談及項目協調工作時,眼神堅定。
項目南北跨度17公里、東西跨度15公里,涉及80余個村鎮,協調是大家公認的難點、堵點。魯雄璞和鄧恩源在四十多攝氏度的高溫下,奔走在田間地頭和村民們話過家常,也冒著大雨,走過泥濘同老百姓普及國家綠色高質量發展戰略,讓大家弄懂清潔能源項目和自身的共存共享關系,逐漸贏得了大家的支持。
隨后,他們繼續發揚“永不言棄”的精神,8個月取得潁北及潁北二期、潁東土地證;高效落實環評、接入、文物、水利等13項重要審批意見,并加強現場踏勘,及時補簽臨時用地協議;20天內一次性將消防驗收資料提交到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并順利取得消防驗收備案證明,創造了“臨潁速度”。
節約創效有特點
“兩個項目共投資17億,在建設過程中,咱們要時刻牢記節約創效,做好全過程優化,堅持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項目副經理李寅平對同事交代了一遍又一遍。
潁北項目3條集電線路、二期7條集電線路,共計167公里,可環繞天安門廣場60圈。“一米電纜好幾百呢,能減少一米就省不少錢!”談到省錢,電氣專責王鵬程眼中閃閃發光。在集電線路施工過程中,他頂著烈日逐條踏勘路徑并進行復測,最終在保證線路施工的前提下,提出了分支箱和集電線路路徑優化方案,減少原設計長度3千多米,降低線路總成本100余萬元。
“風機盡早發電就是最好的價值創造。”送出工程專班的李志強擲地有聲地說。為了及時掌握一線情況,他深度同步跟蹤、協調送出工程建設各個階段,有效應對29基螺旋錨新技術、雨季降水頻繁等問題和挑戰,提前5個月高質量完成送出線路工程建設,為升壓站送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工程進度,全力以赴
回憶起工程建設全過程,負責土建的武昱坤和宋卓龍感慨頗多。“這兒的地下水埋深僅2到3米,靠近河堤機位的甚至才1米多,又是粉質黏土,密度較大,打樁工作是難上加難。”“頭幾天打樁進度慢,我倆急得在旁邊團團轉,眼看樁頭都打壞好幾個,一問進度施工方直搖頭。”按照原定方案,預留給打樁工作7天,為了快速高效解決問題,兩人喊上設計院到現場重新踏勘4次,調整施工方案,先用打孔機引孔,隨后順孔打樁。通過新方法,并重新排定施工順序,將原本被延誤至15個工作日的工作,又搶回了5天時間。
“潁北二期26號風機吊裝是我干過的8個項目中,印象最深的。”負責吊裝工作的王四新回憶道。因涉及村民用電,26號風機吊裝工作從設備進場、卸車、組裝、驗收、起吊至結束要控制在24小時內,結合窗口期,下午四點要全部干完,較正常工期壓縮了三分之一。可凌晨時分傾盆大雨突然而至,進場道路被雨水沖毀,路面放置的鋼板也都被淤泥掩埋,讓本就挑戰重重的吊裝工作更加困難。王四新趕忙聯系參建人員連夜調配工人到現場為設備做好防水措施并挖溝排水,確保雨停后吊車可以按計劃工作。
電從風中來,風起綠電生。“臨潁風電項目的順利投產,讓我們更加堅定了打造‘綠色低碳、多能互補、高效協同、數字智慧’的世界一流能源供應商,成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領軍企業的信心與決心。”王世光堅定地說。面對未來,奮楫前行的大唐人將牢記卓越夢想,為了在中原大地上繪就綠色畫卷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