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張家口新能源事業部天立泉風電場二期45臺風機全部恢復并網運行,正式結束了風場電網諧振陪停“生涯”。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裝機容量迅速增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綠色動力的同時,也面臨著新能源場站與交流電網引發諧振的嚴峻挑戰。面對這把發展“雙刃劍”,張家口新能源事業部牢固樹立極限思維,不斷強化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積極探索并運用“風機阻抗優化+SSC阻抗重塑設備”方案,成功驗證了國內首創新能源場站加裝新型振蕩抑制裝置的技術路線,為解決電網諧振難題提供了寶貴經驗和成功案例,推動冀北電網次同步振蕩治理取得突破性進展。
迎戰“雙刃劍” 誓掃“攔路虎”
近年來,河北省沽源地區以風場輪番“陪停”的調度方式降低諧振風險,給新能源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在生產經營提質增效路上,“陪停”如同“攔路虎”般,讓發展舉步難前。
清掃“攔路虎”,急如燃眉。可在國內外電網抑制次同步振蕩有效措施不完善、風機廠家在中國區域無技術研發支持的背景下,探索解決進口風機諧振陪停新路徑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難上加難。
動員一切力量,協調一切資源,想盡一切辦法!張家口新能源事業部黨委將天立泉風電場電網諧振解除作為“一號工程”,組織骨干力量成立諧振治理專項攻堅組,并通過“揭榜掛帥”等機制深挖團隊潛能、激發內生動力,全面開展項目攻堅。攻堅組成員們連續五個月奮戰現場,每日召開項目推進會,及時解決當天難題,科學統籌次日計劃,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推進項目進度,在多方研究交流與反復技術論證后,終于形成“風機阻抗優化+SSC 阻抗重塑”的解決方案。
找準“突破口” 合啃“硬骨頭”
方案確定了,但是在行業內無技術標準、國內外無成功案例,這是塊目前還沒人啃下來的“硬骨頭”。
該事業部與大唐科技創新公司、大唐華北電力試驗研究院、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合力攻堅,協調思源清能電氣電子有限公司將全部可用的研發力量投入到諧振抑制裝置的開發生產環節,并與冀北電科院研發團隊歷經70多個日夜的反復模型測試與修改,通過技術驗證。最后奔赴Vestas丹麥總部,與大唐科創公司完成風機時域仿真等一系列測試,最終實現程序更新優化,讓方案完美收官。
在項目驗收階段,專項攻堅組連續兩個月常駐冀北電網,反復進行新裝置的控制邏輯及風險驗證,讓方案最終得到冀北電網的充分認可。8月,天立泉風電場二期風機電網諧振陪停成功解除,成為河北沽源地區進口風機諧振解除的成功案例。
守正創新、實干擔當,“小切口”能做“大文章”。解除“陪停”,日常發電負荷放開后,該事業部發電量將大幅度增加,能源保供能力再躍新臺階。未來,該事業部將進一步以深化改革創一流為牽引,全面做好高質量發展各項工作,全方位、多舉措提升京津冀區域能源保供能力,堅決扛牢能源保供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