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工,超聲波探傷發現高壓缸葉片裂紋!”
對講機里的聲音刺破生產現場的喧囂。西安熱電廠設備部點檢員姚曉剛攥緊手電筒,三步并作兩步沖向1號機組12.6米汽輪機檢修平臺。光束在葉片表面游走,當聚焦到進汽邊那道暗灰色裂痕時,這位有著20年汽機檢修經驗的“設備醫生”的瞳孔猛地收縮。服役二十年的葉片,在高溫高壓的持續“烤驗”下,終于觸碰到金屬疲勞的臨界點。
此刻,該廠1號機組A修已進入攻堅階段,汽輪機高中壓缸轉子返廠大修工期如同懸在頭頂的倒計時鐘。一旦延誤,整個夏季保供任務將面臨巨大挑戰。“必須在16天內完成修復!”該廠黨委立下的“軍令狀”擲地有聲,一場與時間、與技術難題的“跨欄賽”就此鳴槍。5月14日,裝載著轉子和葉片的運輸車緩緩駛出廠區。姚曉剛下意識摸了摸工裝口袋里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葉片的每一處損傷數據,是他為“老伙計”開具的“病歷”。
在哈爾濱汽輪機廠重裝分廠,時任設備部點檢長的王文麟化身“車間釘子戶”。正值春季檢修高峰期,跨區域協調本就千頭萬緒,而這次轉子修復的每一道工序都容不得半點閃失。他每天扎根車間14小時,緊盯關鍵節點,連軸轉的工作節奏讓他的工裝永遠帶著金屬切削的氣味。
隨著高中壓缸轉子被緩緩推入維修車間,工程師們如同精密的外科醫生,反復測量葉片弧度,確保能承受每分鐘3000轉的極限運轉。然而,236個定位銷尺寸偏差的問題如攔路虎橫亙在前。按常規流程,重加工需72小時,但工期不等人。王文麟直接搬來折疊椅,在機床旁和工人師傅輪班值守。金屬切削的火花在他工裝上濺起星點灼痕,16個小時后,當最后一個定位銷通過精度檢測,他布滿血絲的眼中終于溢出如釋重負的笑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西安熱電廠1號機組是哈汽汽輪機與東電發電機的“跨界組合”,導致短軸結構與動平衡機接口完全不匹配。王文麟與工程師們連夜技術會診,最終敲定在短軸端面“量身定制”10個螺栓孔。當第一枚螺栓精準旋入時,哈汽工程師豎起大拇指:“大唐人總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歡迎回家。”
5月26日23時,西安熱電廠的汽機廠房被月光鍍上一層銀邊。姚曉剛早早等在吊裝口,望著緩緩駛來的運輸車,心里泛起久違的緊張。這感覺,就像等待從前線凱旋的戰友。他對著車廂喃喃自語,聲音裹著十二天的牽掛。
“慢一點,對準榫槽!”他的聲音沙啞卻堅定,仿佛在安撫緊張的戰友。隨著行車操作員的精準操控,修復一新的葉片如同歸隊的士兵,“咔嗒”一聲嵌入轉子輪槽。當轉子開始轉動,轉速逐步提升,監測屏上的數據始終平穩如鏡。
“數據完美!”歡呼聲中,姚曉剛粗糙的手掌輕輕撫過汽輪機外殼,感受著熟悉的震顫,眼眶微微發熱。他摸出筆記本,鄭重寫下新的一頁:“老伙計重獲新生。”
不遠處,王文麟正半跪在地上檢查管線,安全帽下那認真的臉龐在燈光下泛著微光。這場橫跨兩千公里、歷時十二天的“跨欄賽”,跨越了技術的險峰、時間的桎梏,卻深知這不是終點。當汽輪機房的探照燈再次亮起,檢修工人汗濕工裝上的紅色“唐”標,正閃耀著繼續前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