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洋,2015年進入物資集團重工事業部從事風力發電設備招采配送工作,現擔任風電設備配送項目經理、重工事業部合同管理崗。他在風電領域摸爬滾打近10年,獨立完成風電設備配送項目60余個,擬定、評審合同3000余份。通過默默耕耘,打磨專業技能,蘆洋成為領導和同事心中信得過的技術骨干。
2024年,集團公司風電保供工作中,他負責的西藏昌都項目刷新全國海拔最高、運輸距離最遠、跨越省份最多三項紀錄。塔城項目實現集團公司內首臺0.835萬千瓦超大容量風機交付。
2024年,西藏八宿風電場項目,平均海拔5000米,空氣稀薄、大風天氣,風寒效應明顯,現場風機吊裝窗口期僅有6月至9月,設備交付面臨極大挑戰。為滿足項目嚴苛的吊裝進度要求,蘆洋提前制定專項保供方案,分別從設備生產和運輸環節周密部署。
蘆洋第一時間奔赴各生產廠家逐一排查原材料備料情況,重點緊盯風機和塔筒制造廠。每天的必修課是算工序、查記錄、找產能,合理優化生產流程,優先排產關鍵、緊缺的設備,重點審查質量檢測體系,實時監控產品質量。
風機葉片從進入西藏地區后,大部分路段蜿蜒曲折,對葉片和塔筒轉彎半徑要求極高,運輸難度陡增。蘆洋主動出擊,前后多次組織與運輸單位召開現場會、視頻會,共同策劃運輸方案,通過設置雙堆場和增設特種運輸車輛的方式提高運輸效率。面對進藏路段暴雨導致路面坍塌的突發情況,蘆洋第一時間協調運輸單位增加運輸及倒運車輛,通過30輛風機和葉片特種運輸車、25輛塔筒長途運輸車和10輛塔筒倒運車輛,挽回坍塌路面修復耽誤的時間,最終實現準時交付。
蘆洋作為重工事業部的合同管理崗,是事業部擬定貿易合同的重要成員。他結合自身多年項目招標及合同履約經驗,主持合同范文修訂、優化工作。
2015年,他加入重工事業部時,接手的第一個任務是學習、熟悉老舊的采購合同。遇到晦澀的法律術語或模糊的權責表述,他便對照法條逐條比對,在筆記本上記錄下疑問與思考。這些扎實的基礎工作,讓他快速掌握合同管理的核心邏輯,并為日后成為合同管理崗奠定扎實基礎。
在蘆洋的日程表里,時間被切割成精確的“時間顆粒”。出差時,他總是選擇靠窗戶的高鐵座位,是為了盡量不被打擾而多審批幾份合同。下班后,他堅持不斷充實自我,備考職業資格考試。放假期間,他習慣性地帶著筆記本電腦回家,隨時處理突發情況。
蘆洋的老家在天津,雖然與北京只有百十公里,但也不得不開啟每周“雙城”通勤模式——周五下班從北京趕回天津陪伴家人,周日晚再匆匆趕回北京。與家庭陪伴雖然短暫,但他“交付”的愛與牽掛厚重且綿長。
從案頭的合同到現場的設備,從密密麻麻的條款到風塵仆仆的行程,蘆洋用近十年的時光,在“文”與“武”的交替中勾勒出新能源從業者的精神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