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隨著第一張調度令的發出,大唐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樞紐工程作為嘉陵江干流唯一控制性工程,正式開始發揮他的功能……
防洪灌溉、城鄉供水、清潔發電、攔沙減淤、梯級補償、交通航運,作為長江防洪體系的重點工程,亭子口水利樞紐憑著一己之力,實現了嘉陵江“通江達?!?,抵御了多次超大洪水,提供了清潔能源超266億千瓦時,有效緩解旱情和下游用水困難,有效保障了嘉陵江一江安瀾,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2023年,亭子口水利樞紐作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治水項目,名列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績”工程項目。
防洪作為亭子口水利樞紐的首要職責,樞紐投運以來攔洪調峰,將“十年九災”的長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支流,“調教”得水旱從人。
2018年7月,成功應對建國以來最大規?!?·11”洪水,將超50年一遇標準洪水削減至6年一遇標準洪水,避免了下游上百萬群眾緊急避險轉移;2020年成功應對“8·11”近50年一遇寬峰洪水,攔截近20個西湖水量的洪水,為統籌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江中下游抗洪作出了突出貢獻;2021年10月,成功應對近40多年來最強秋汛,三次攔洪消峰,最大程度減輕了強降雨造成的洪水災害影響,極大減輕了下游城市和沿岸農田防洪壓力。
洪水少了,河道來水平穩了,航行條件也好了,渠化前只能載幾十噸的小船通過已經成為歷史,亭子口水利樞紐建成后,梯級渠化150公里,實現國內首個全江渠化通航,年通過能力可達4000萬噸。
2019年6月,2×500噸級的升船機工程正式投入試運行。近4年來,安全運送廣元周邊及陜西、甘肅貨運船舶、公務船舶及工程船舶等近500艘。相比公路運輸,河運節約了四分之三的運價,實現運載能力、運載方式、運載成本、資源節約和戰略安全多重保障,打通川東北通江達海經濟社會發展水運要塞,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要道”,支撐秦巴山區、川陜革命老區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成渝雙城經濟圈”。
喝上“放心水”,為生態發展注入“活力水”,是水利樞紐建設的另一大落腳點,樞紐積極發揮水庫調節作用,讓流域供水更加安全。
2015年底、2017年5月先后兩次發揮水庫攔截稀釋作用,確保了上游甘肅隴南銻污染、漢中鉈污染未影響下游群眾飲水安全。2016年9月,流域久旱無雨,下游城市用水出現困難,向下游補水近1億立方米,極大緩解了下游城鎮居民的用水問題。2022年,面對四川區域“三最”疊加形勢,8月份,累計向下游補水超7億方,極大緩解了下游旱情。
亭子口水利樞紐建成左右岸渠首,水庫作為亭子口灌區的水源,可提供371萬畝灌溉、414萬人供水,平均年供水量約12億立方米,糧食產量將由畝產508公斤提高到680公斤,成為四川省“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生態水網的重要水源,將對川東北干旱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山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基礎支撐作用。
好的管理造就好的生態,亭子口水利樞紐運營多年,打造出了一方盛景。在前往樞紐的路上,建成的綿巴高速橋梁橫跨樞紐尾水和兩側的山崖緊密結合,沿著山崖蜿蜒向前,放眼望去水清如鏡、輕霧裊裊,孕育出嘉陵江“千年古蜀水道,七彩山水畫廊”千里勝景。
魚類增殖放流站以一流的設施設備培育該流域珍稀魚苗,連續9年開展放流活動,累計增殖放流超360萬尾。配合地方政府將占地1290畝的洄水壩料場打造為梨仙湖濕地公園,形成“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觀,落實長江大保護行動,沙場變公園,料場變果園,渣場變菜園,2021年獲“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榮譽。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青史可見。
回望亭子口水利樞紐從建設到運營篳路藍縷、風雨兼程的十四年,治水初心未改,奮斗初心彌堅。作為一個極“年輕”的水利樞紐,唯有賡續紅色血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強科技創新、配合資源統籌、增強協同聯動,繼續守望江河安瀾,再鑄雄奇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