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蒙蒙亮,幾點晨星還掛在天上,泥土混合著青草的氣息彌漫在晨霧中。一道拖著行李的孤獨背影穿行在泥濘不平的鄉道上。一條正在興建的公路穿山而過,一路通向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茶園鄉。進村路上缺乏基礎照明設施,中國大唐駐村工作隊新來的年輕人李維,打著手電筒,在清晨的河背村口徘徊著.....
“那個時候,村里的路還沒有修通,要是碰到下雨天,逃一趟村要踩滿身泥巴。”回憶起初到河背村的景象,李維記憶猶新。2021年,江西分公司積極響應江西省援贛興贛計劃,從系統內遴選精兵強將,組建駐村工作隊對口支援贛州市振興發展。 ??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江西分公司黨委深入落實中國大唐鄉村振興“三扶三真,五位一體”大唐特色幫扶體系的工作部署,選派青年職工李維,來到紅色老區河背村支援鄉村振興工作。
駐村工作的第一天,李維吃上了“閉門羹”。他接連問了脫貧戶劉大媽幾個問題,而對方總是笑而不答,好幾戶人都是同樣的情況一一他遇到了駐村工作的第一個難題,說了一輩子地方方言的老人,根本聽不懂普通話。加上對陌生面孔的不信任,讓溝通變得更加困難。
溝通有困難,工作就無法開展。李維下定決心克服這個問題,只要有時間他就向村干部請教學習,讓懂方言的村干部當翻譯。有時找不到翻譯,李維就操著一口蹩腳的贛南方言與老鄉溝通,遇到難以理解的話就手腳并用比畫含義。方言逐漸達到可以正常溝通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反復溝通讓他與村民逐漸熟絡起來。
駐村第一個月的早上,李維被一陣緊促的敲門聲叫醒,門后是一張神色焦急的蒼老面孔,來人是走訪名單上的常客,脫貧戶劉大媽。這是駐村以來第一次有村民主動找上李維,他立即上前詢問情況,跟隨對方到一處曬壩上。
映入眼簾的是一袋袋蒸曬好的紅薯干。“最近一直是陰雨天,這些紅薯干再不賣掉就要壞掉了。小李,你能不能幫我想想辦法。”看著滿地的紅薯干賣不出去,劉大媽夫婦急得直跺腳。她的老伴因為中風失去行動能力,兒女常年在外打工,種植和銷售紅薯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紅薯干能不能賣出,關系到家庭的溫飽。
得知情況,李維立即行動幫助尋找銷售渠道,他首先掏腰包買下20斤紅薯干,然后與駐村書記和村委會干部反復思考,找到了外銷思路。
“一個產品賣得好,必須要有包裝,有品牌,有特色。”李維敏銳地抓住了銷售要點。河背村晝夜溫差大,光照足,出產的紅薯含糖量高。而且加工工序只有三蒸、三煮、三曬,不含任何添加劑,風干后通體透亮,像一根糖條。主打的就是軟糯香甜和純天然食品,憑這兩點就能區別于大多數油炸加工的紅薯干,只能保存20天的缺點也變成了綠色自然不添加防腐劑的特色。
產品亮點有了,銷售渠道也要拓寬。傳統的街頭叫賣局限于村鎮內,必須要把興國縣外的潛在消費者也挖掘出來。李維首先想到了朋友圈的廣告,發動同事和親戚朋友一起轉發宣傳,不到6個小時就賣出50斤紅薯干,產品在兩天內銷售一空。
劉大媽兩天賣完300斤紅干的故事一傳十、十傳百,村里人都知道來了個中國大唐的駐村干部,可以幫忙賣掉農產品。接連一個月,每天都有村民上門尋求幫助。李維助農帶貨的消息受到江西分公司高度重視,分公司立即與河背村取得聯系,發動系統企業、相關渠道消費助農,除紅薯干,還帶動了當地山茶油、富硒大米、火腿、土雞土鴨等農產品銷售,累計金額超50萬元,形成了可持續的銷售鏈。
“他們一談到駐村工作隊,就豎起大拇指,夸得我們都不好意思。”李維笑著說道,他想不到幫助村民富裕起來,會有如此大的自豪感,這也更加堅定了他扎根一線,服務鄉村振興的決心。
村民收入問題解決了,如何壯大村集體經濟又成了擺在駐村工作隊面前的一道難題。
河背村地處偏僻山區,地形陡峭,缺乏農作耕地,交通運輸不便,經濟基礎薄弱。當地既不適合蔬果種植,也不適合畜牧養殖,耕地只能滿足村民生活需求,當務之急是找到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
江西分公司大力發展的新能源產業給了李維一個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突破口。河背村有相當一部分不適合耕種的閑置用地,如果能鋪上綠色環保的光伏板,在為村莊用電提供保障的同時,還能向外輸出增收。考慮到項目投資回報期長,風險低,啟動成本低,還能爭取到優惠政策補貼,他當即向河背村兩委提出光伏發電項目構想,很快大家就達成共識。經過新能源專家實地調研、可行性研究,78千瓦光伏車棚(光儲充一體化)項目迅速落地,在江西分公司投資35萬元和提供的新能源技術支持下,項目快速進入選址和建設階段,從提出計劃到完工只花了短短5個月,并于2022年4月正式并網發電。
該項目巧妙結合車棚建筑與光伏發電技術,集發電、儲能、充電、車輛停泊于一體,在產生經濟效益的同時,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
“這些光伏板盤活了閑置資源,村集體收入每年能增加近6萬元,感謝中國大唐提供給我們的幫助。”看著源源不斷將光能轉化為村集體收益的光伏車棚,河背村黨支部書記王成激動地說道。
李維乘著光伏車棚的勁頭,又提出了新點子。2023年,河背村又要規劃建設118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產業孵化基地等一批新項目,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超10萬元。
“能得到村民的認可是我最大的自豪。”李維驕傲地說道。“如今的河背村房子蓋起來了,道路鋪起來了,村民富起來了,進村的那條老路也裝上了路燈,照得大伙心里亮堂堂的!”
迎著朝陽,李維接起電話,快速向人群走去,步伐鏗鏘,繼續他的鄉村振興之路。